close

You聽過English 門檻嗎?

 

迷途不知返的國際航班:清大英文畢業門檻政策

 

undefined

(圖片截自新唐人新聞) 

 

                  畢業季將至,一抹深紫又在清華園中悄悄染開。當畢業生們各個昂首向前,充滿期許地跨出學士大門之際,仍有道隱型矮牆必須跨過:各大專院校現今皆有施行的「英文畢業門檻」。將其列為學權議題之一可能會令人感到困惑,畢竟這一直以來都是所有入學生毫不懷疑就接受的規範,台灣也尚未出現因為英文畢業門檻沒有通過,導致無法畢業的爭議案例。然而,成大與政大都有學生聯合教授進行廢除此門檻的的行動,後者更是將其列入校級會議討論的議程之中。所以究竟為什麼在這個講求國際化以及和世界接軌的時代之下,看似至關重要之英文能力的要求,竟會淪為學權所撻閥的對象?

 

  因為這樣對於英文能力狹隘而制式的要求,正是對於這項如此關鍵而不可忽視的必備能力的藐視。現行大專院校的規定大多是列出數個指定的英文檢定考試,要求學生在領取畢業證書之前必須考達指定的分數;此項規定若是沒達成,校方則會開設相關英文加強課程,須另外繳費來獲得此學分代替未通過的檢定考試。簡而言之,不管採取哪一種方式,你不用要求自己的英文能力確實達到學校要求的高度,最後落得其實只要付得出那幾張藍色鈔票必定可以通過這關。學校不致力加強相關領域的師資條件以及課程要求,反倒以這種片面性而偏頗的測驗手法及又使其淪為假門檻的所謂「補救措施」規範學生,如何對於實際的語言能力有所提升及長進?

 

  而談到以「國際化」為目標的畢業門檻,必要提到前陣子在清大沸沸揚揚被討論的將「國際參與經驗」列入畢業門檻的提案。不論是社群媒體或是匿名平台皆出現了許多反對與抨擊的聲浪,認為這樣的方案不僅高傲不切實際,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對於自身求學歷程規劃的自主性。另外,反思這樣議案的立意,出國是否就代表了國際觀的增進?為何一定要透過出國學習才能達到一個合格大學生的標準,是不是間接承認了台灣的大學教育是有所不足之處?

 

  筆者個人是學校模擬聯合國社的幹部,也在這次提案之際蒐集了許多所謂有很多國際參與經驗學生的意見。透過他們多次出國參加活動亦或是學習的經歷,很多人在繞一圈回國後都表示:踏出台灣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同,但這並不代表眼界就會因此比較寬廣。出國學習能帶來的利益與衝撞故有他逐漸興盛的理由,但是若是以透過如此表面而粗糙的強硬規定去迫使每位學生做出這樣的選擇,顯得太過於蠻橫與狂妄。

 

  那到底要如何做才能真正落實大學應該提供的英文教育?筆者認為應當將這樣的議題分為短期及長期的計畫。在短期此項門檻政策未完全改制及停擺之前,應當確保所有受到此規範的學生能無其他顧忌地單純進行這項測驗。大專院校可以改由自行舉行認可的考試方式進行,而如果仍要求學生要考得校外機構收費的檢定項目,則必須有制度地提供學生相當程度的補助,才不會使學生單純為了考得畢業門檻,卻礙於其時限無法真正應用考得的證書,硬是花了一筆可觀的「冤枉錢」。而長遠來看,校方必須提出不是只是被動測驗學生英語能力的教育模式。我認為對於師資更嚴格的篩選,對課程內容的要求,以及針對不同領域所需的英文相關教育課程的增設,才能真正對於清華學生英文實力有所長進。

作者:動機阿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英文門檻
    全站熱搜

    清大學生會學權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